本文作者:小黑

徐霞客黄山路线-徐霞客黄山路线图

小黑 2024-10-18 1
徐霞客黄山路线-徐霞客黄山路线图摘要: 徐霞客是怎么登上黄山的?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以什么为线索?徐霞客游完黄山后写下了什么?徐霞客写黄山的诗句?徐霞客是怎么登上黄山的?徐霞客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,他登上黄山的...
  1. 徐霞客是怎么登上黄山的?
  2.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以什么为线索?
  3. 徐霞客游完黄山后写下了什么?
  4. 徐霞客写黄山的诗句?

徐霞客是怎么登上黄山的?

徐霞客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,他登上黄山的方式是步行。徐霞客于1589年开始登山,他选择了较为陡峭的西海大峡谷路线,沿途经过悬崖峭壁和险峻的山路。他克服了种种困难,攀爬了陡峭的山峰,最终成功登顶黄山。徐霞客在登山过程中观察了山脉的地质构造、气候变化和植被分布等,记录了大量珍贵的地理和自然观察资料,对后来的黄山研究和旅游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他的登山经历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段佳话,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、追求卓越。

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以什么为线索?

作者按日记体,以时间的进展为序,写了初四日游黄山的经过。记述有主有从,主要处浓墨重彩,次要的地方则一笔带过,但始终脉络清晰,次第分明。

文章一开头,极为简要地记述了从出发地到遥见“天都、莲花二顶,俱秀出天半”的经过。

“汤寺”是“祥符寺”的俗名,作者舍正取俗,用一个“汤”字,把“汤口”“汤寺”“汤池”三处串在一起,像***跳远一样,从黄山的***一下子到了真正的黄山脚下。从汤池起,要真正地上山了。“扶杖”而登,这一细节的记述,点出了登黄山的不易:山道崎岖,时有云雾掩路。

徐霞客黄山路线-徐霞客黄山路线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作者是有经验的,这一次是他二上黄山了。

徐霞客游完黄山后写下了什么?

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,号霞客,写下日记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日记》和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日记后》。

1、“天都虽近而无路,莲花可登而路遥。”——出自于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日记》 释义:天都峰虽然离得近,却没有路上去;莲花峰有路上去,路程却很远。

2、“石块丛起则历块,石崖侧削则援崖。”——出自于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日记》 释义:石块丛密而起就从中穿越,石崖陡斜则扒崖而行。

徐霞客黄山路线-徐霞客黄山路线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3、“万峰无不下伏,独莲花与抗耳。”——出自于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日记》 释义:“万座山峰无一不低伏在脚下,唯独莲花峰能与之抗衡。”

4、“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,北向即翠微诸峦,南向即丹台诸坞,大抵可与狮峰竞驾,未得比肩石笋也。”——出自于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日记后》 释义:我拉着得阳叔翁踏过乱流来到山谷之中,向北走就是翠微峰等各峰峦,向南走就是炼丹台等各山坞,景致大体上可与狮子峰并驾齐驱,而不能与石笋班比肩一致了。

5、“薄海内外之名山,无如徽之黄山。登黄山,天下无山,观止矣!”被后人引申为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。——出自于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日记后》 释义:五岳包涵了天下山河的特性,看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。而黄山兼具五岳的特性。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。由此来说明黄山的美丽和独特。

6、“惟瞰翠微之背,坞中峰峦错耸,上下周映,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。”——出自于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日记后》 释义:只是俯视青山之背,山谷中峰峦交错耸立,上下四周相互映衬,不在冈上就不能尽情眺望这些奇景。

徐霞客黄山路线-徐霞客黄山路线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徐霞客写黄山的诗句?

、过汤地,仰见一崖,中悬鸟道,两旁泉泻如练。余即从此攀跻上,泉光云气,撩绕衣裾。已转而右,则茅庵上下,磬韵香烟,穿石而出,即慈光寺也。寺旧名珠砂庵。

2、从左上,石峰环夹,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,一望如玉。蔬木茸茸中,仰见群峰盘结,天都独巍然上挺。

3、由此而入,绝岘大小成两截的山危崖,尽皆怪松悬结。高者不盈丈,低仅数寸,平顶短髲,盘根虬干,愈短愈老,愈小愈奇,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!

4、上下数次,至天门。两壁夹立,中阔摩肩,高数十丈,仰面而度,阴森悚骨。其内积雪更深,凿冰上跻,过此得平顶,即所谓前海也。

5、由此更上一峰,至平天矼。矼之兀突独耸者,为光明顶。由矼而下,即所谓后海也。盖平天矼阳为前海,阴为后海,乃极高处,四面皆峻坞,此独若平地。

6、余如言登顶,则天都、莲花并肩其前,翠微、三海门环绕于后,下瞰绝壁峭岫,罗列坞中,即丞相原也。顶前一石,伏而复起,势若中断,独悬坞中,上有怪松盘盖。余侧身攀踞其上,而浔阳踞大顶相对,各夸胜绝。

7、俯窥其阴,则乱峰列岫,争奇并起。循之西,崖忽中断,架木连之,上有松一株,可攀引而度,所谓接引崖也。

8、度崖,空石罅而上,乱石危缀间,构木为石,其中亦可置足,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。下崖,循而东,里许,为石笋矼。矼脊斜亘,两夹悬坞中,乱峰森罗,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。矼侧一峰突起,多奇石怪松。登之,俯瞰壑中,正与接引崖对瞰,峰回岫转,顿改前观。

9、二里,蹑其巅,则三面拔立坞中,其下森峰列岫,自石笋、接引两坞迤逦至此,环结又成一胜。登眺间,沉雾渐爽舒朗,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,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。群峰或上或下,或巨或纤,或直或欹,与身穿绕而过。俯窥辗顾,步步生奇,但壑深雪厚,一步一悚。

10、忽前涧乱石纵横,路为之塞。越石久之,一阙新崩,片片欲堕,始得路。仰视峰顶,黄痕一方,中间绿字宛然可辨,是谓“天牌”,亦谓“仙人榜”。又前,鲤鱼石;又前,白龙池。共十五里,一茅出涧边,为松谷庵旧基。

11、再五里,循溪东西行,又过五水,则松谷庵矣。再循溪下,溪边香气袭人,则一梅亭亭正发,山寒稽雪,至是始芳。抵青龙潭,一泓深碧,更会两溪,比白龙潭势既雄壮,而大石磊落,奔流乱注,远近群峰环拱,亦佳境也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