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临了王羲之各种贴之后,觉得什么字都不入眼,只有他的好?
这种感觉非常到位,就是说"临了王羲之法帖后,再看什么都不入眼",所谓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为什么?
中国书法是一个很奇迹的存在,就是任何事物都是经历最初,成长,发展然后进入成熟时期,而书法则是一进入成长发展时期,刚开始定型,就一步登天,立刻达到最高境界,这个极致就是王羲之的书法。
无论是我们现在刻意追求的笔法,结体,章法,用墨,所谓"锥画沙,屋漏痕,折股钗,苍劲秀润。气韵流动,中和为美",他全部已经设置好了,写到后人无法逾越,也根本无法挑战的高度。
不要说我们书法爱好者。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师,皇帝文人对他的惊叹不已,赞赏之语可谓层出不穷,无所不用其极,概括起来就是:"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";"穷变化,致中和,集大成"。称"书法圣人"可谓名至实归。也就是说你的这种"临了王羲之就看不上别的帖",古今书法人也都深有感慨。
后人所谓不服气的创新,也只是在学习王羲之书法一部分笔法,后加上自己的风格就足以成门立派,形成彪炳史册的书法门类和山头。
关于这点,古人也是把话说尽了,我们可以引用明代书法家项穆的话,他总结得非常具体全面,他说:
"智永、虞世南得其宽和之量;
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;
褚遂良得其郁壮之筋;
李邕得其豪挺之气;
颜真卿、柳公权得其庄毅之操;
张旭、怀素得其超逸之兴;
陆柬之、徐浩得其恭俭之体;
孙过庭得其逍遥之趣……"。
也就是说,很大程度上,王羲之书法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母体。 他已经把发展到基本完 美的境地。犹如 入黄河从卡日曲到渤海这个入海口,主流的事该自己办的,都已经办得 差不多了,剩下的就是在支流上做一下补充和发扬而已。这就是王羲之作为"书圣"的伟大之处。
因为王羲之的行书附和我们大部分人的审美,就连唐太宗李世民都夸赞他说,在书法上面,魏晋大家都不如他,唯有王羲之做到了尽善尽美,要想想这样的夸赞连更久远的书法大家张钟都没排的上,更不要说是魏晋其他名家了,像我们熟知的王珣、王献之、谢安等人在王羲之面前也都成了弟弟。
太宗这一推崇不要紧,搞得整个社会掀起了崇尚王羲之为首的魏晋书风,说起王羲之绝对的称得上是书圣的名号。
凡是临摹过他的书法再去看别人的,绝对会有一种山高人为峰,一览众山小的感觉。特别是去学习米芾的,在临摹的过程中,会让你觉的有种恶心的感觉,当然这里不是说米芾做的不好,那绝对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家,只是对比王羲之,在结体与章法上过于夸张导致的,给人的感觉就是丑到爆了。
但是米芾的更具有书写性,王羲之要想大到他的那种水平实在是太难了,就连米芾晚年也大骂王羲之,这里主要原因就是终其一生学他不像。
举个例子来说,就好比你是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看,四面八方看就是找不到一个比他高的一样。
看到题主这个问题,首先被题主的学书精神所震撼,我本人应该向您学习。其次再来回答您的提出的问题,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:
第一、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,有“书圣”之称。其书法博采众长,精通楷、行、草、隶诸体,而且自成一家,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推崇,影响远博。其代表作《兰亭序》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所以说其书艺水平之高是毋庸置疑的。
题主临遍了王羲之的各种字帖,觉得只有王羲之的最好,题主能有这种感觉,是值得祝贺的一件事,祝贺您在学习书法上已经到达一定的层次了。就是说您已经从王羲之那里学到了真东西,书艺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。随之而来的是题主的眼界变高了,欣赏水准也高了,因此觉得其他人的字都入不了您的法眼。
第二、一个学习书法的人,写惯了一种风格,就会喜欢这种风格,也会觉得这种风格最好,有这种感觉的人应该很多。
就拿我个人来说,我目前临的是褚遂良的《雁塔圣教序》,屈指一算也有两年时间了,正像题主所说,其他人的字总是难以入眼。我自己认为并不是其他人的字帖不好,而是我们的欣赏习惯改变了,天天练某一风格的字,满眼满脑子都是它,乍一看别人的字,就不太习惯了,所以感觉它们不入眼。其实这种感觉应该是暂时的,以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,我们的眼界会变得更宽,到时就会接纳更多的艺术风格。
总结:题主有这种感觉说明题主已经入帖了,有进步了。借此机会建议题主继续临习王羲之的字帖,最好三年之内都不要换帖。相信您会成功的。
以上浅析,希望能够帮到您!谢谢!
王羲之之后的书法家,几乎都是学王羲之的书法,得几分王羲之的笔法,再掺入其他书家的几分笔法,再揉进几分自我的几分笔法,形成了自我书法家的书体。临了王羲之各种贴之后,会产生什么字都不入眼的感觉。
登自书草书一幅,与头条友交流。内容摘于曹植洛神赋诗句。
为什么临了王羲之各种帖之后,觉得什么字都不入眼,只有他的好?首先说明你的眼光上去了,这个很重要,是书法人一辈子都要追求的。
王羲之初学卫夫人,后“改本师”转师叔父王廙,卫夫人大家都知道,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,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王廙是东晋早期书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,不仅擅长正书,兼工行书、草书、飞白书、技能比卫夫人全面。关键是王廙与卫夫人都是“传钟法”,王羲之当然应该算是钟派的传人。后来王羲之在书法上建树“今体”,顺理成章。
王羲之一生写了大量作品,唐贞观年间,内府购求王之书迹,有三千余纸,王義之能驾轻就熟地运用多种书体作书,有章草、今草、行书、正书。经过王羲之翻新改造的今体书法,完全摆脱了字学的义象和义理,书法的笔意、体势、结构、行款与章法错综变化,更为丰富多彩,更适宜书家情驰神纵地超逸优游于书写,从而使书法具有了“以形写神”的表达功能,即以书法的点画和结构来表现人的语言所难道的才情、风神、审美趣味和理想,书法艺术的独立品格由此确立。由此,毛笔的“奇怪生焉”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。
总之,王羲之的书法是一个博大的风格体系,“有严肃,也有飘逸;有对比,也有和谐;有情感,也有理智;有法则,也有自由”,后世“各种倾向的书法家,古典的,浪漫的,惟美的,伦理的”,“都把他当作伟大的典范,每个书家都可以在其中汲取他所需要的东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