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胥明明是我们山东济宁泗水的为什么要说成甘肃的呢?
春秋时,华胥山一带曾设华胥国,因山而名,汉置华县。
这里还有古华渚,今称大黄沟。华胥山在今泗水县城东北大黄沟乡与新泰交界处,现今多称黄山或黄山寨,华族、华山,黄族、黄山交糅形成中华始祖地。华胥山之阳、小安山之阴的环抱之中,形成一个东西宽五华里、南北长八华里的椭圆形盆地,古称“华胥池”或“华渚”,居中的原始村落为华胥村(简称华村),是为汉代泰山郡华县县城故址。1959年这一盆地(华胥池)建成华村水库,原来的华村随之分为四个村落迁居岸上,拱卫着华渚祖籍之地。伏羲庙座落在华胥池上的一个小山头上,此庙已毁,仅存遗址。沿安山向东延伸即为伏羲山,史载有女娲庙,现仅存遗址,在其废墟上仍立有元代延祐四(1317)《重修伏羲庙碑》,主要镌刻捐赠者的名字。泗水源头的两大支流———黄沟河(华祖河)与洙水,所分别形成的华胥池(华村水库)和雷泽湖(贺庄水库)流域,是东夷昊族集团最初的摇篮。其南泉林镇东有雷泽湖,现已涸,但当地百姓仍呼其为雷泽湖,即为古雷泽。这一带便是原始华族的祖居地,也是华族的发祥地。王献唐《炎黄氏族文化考》:“今泗水东有黄山、黄山寨或黄粟山,乃华胥山讹变……伏羲发源祖地,证以现存地点、山泽名,殆即泗水一带。春节,你家还过油吗?
刚看到这个问题,没有理解,感觉怪怪的。
我觉得这个提问应该改为:“春节,你们家还吃油炸食物吗?”就不会产生歧义了。
我感觉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多大意义,但又没有什么好的问题可答,就来凑个热闹。
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对小时候的回忆。小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,每人每个月四两油,过去的一两就是现在的50克,也就是200克。
这点油连炒菜都不够,那还舍得用油炸东西。但是,无论如何,过春节的时候一定不能省,妈妈会炸东西给我们吃。
妈妈把和好的面擀成面皮,面里是加了糖的,撒上芝麻,然后过油炸一下,又香又脆,特别好吃。所以,小时候对过年的感觉特别好。
随着国家经济逐步好起来,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改善,我们家就会经常吃油炸食物。
不过,现在不敢吃了,因为吃多了会发胖,出现“三高”问题,对健康不利。所以,我们家在春节很少吃油炸食物。
凡事都要有个度,对于油炸食物也是这样,可以适度的吃一点,美味不可辜负。但不要经常的吃,油炸食物会让人发胖,不利于健康,还是少吃为宜。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呢?
每年春节,我们山东半岛这里的乡俗,都用油油炸一些食品,例如油炸麻花,炸鱼等等,据说就是“过油”,“越过越有”的意思。
小时候本人非常喜欢吃母亲油炸的食品,例如油炸丸子,我们家一般都萝卜丝丸子,里面放一点点肉,炸的金黄金黄的,太馋人?
当然除了炸丸子,最喜欢吃的就是炸鱼,其实就算炸带鱼,我们山东这里俗称刀鱼。
有可能是现在生活水平高了,现在很多东西吃起来,已经没有过去的味道。
记得小时候吃的炸刀鱼味道鲜美 ,而现在的刀鱼,估计是南方刀鱼的原因,或者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,已经没有过去的味道。
当然可以过油的食品还有很多,除了炸带鱼,炸丸子还有炸麻花,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,但是本人认为应该过油的食品,还是应该过油。
还过,感觉春节的菜都过油,婆婆说过了油的菜,能就放在常温保持一个月不坏,是真的吗?
这两天婆婆感觉把什么东西都过了一遍油,炸的猪肉,鸡肉,鱼,肉丸,菜丸等等,
炸完之后冻了一冰箱,冰箱都要撑爆了,有没有和我家冰箱一样要撑炸的吗?
吃的时候在放碗里放上花椒大料。,再次放锅里蒸一蒸,上桌的时候用盘子扣过来,这是河南特有的吃法,叫扣碗,放在冰箱里,感觉一直吃一个多月。
我不是本地的,是吃不习惯,感觉不好吃,什么东西都炸一遍,感觉油可大。
可能现在生活好了吧,不缺油水,不像小时候感觉吃点油炸的特别香。
现在只是感觉特别油腻的感觉,但河南人特别喜欢吃这种口味,是他们当地特色菜,过年时必须做的,而且是主要的菜。
当地人都特别喜欢吃,我是吃不出来好吃,感觉每个菜都是花椒大料味,都是一个味。
我还感觉不太卫生,
这个菜做出来,放那么长时间,冰箱装不下那么多,有的就不放冷冻室,就放在桌子上,有的快放有一个月,然后再蒸一蒸吃。
感觉那么多天都变质了,里面都是细菌,但是婆婆却说他们从小吃到大的都是这样吃的,小时候也没有冰箱,都是这样放的。
已经过油了,不爱坏,过一个星期用锅蒸一蒸,再过一星期,再用锅蒸一蒸防止变坏。
我真是有些接受不了,放在冷冻室里一个月吃还是可以的,但是就放在常温下一个月的菜,我真是不敢吃,我只有刚做出来新鲜的时候吃,放置时间长了从来不吃。
过油的菜放一个月,真的能再吃吗?欢迎评论留言。